“中國在未來的幾年環保投資需求非常大,大概在8萬億元~10萬億元的水平上,而且這個投資沒有重復建設。”
作為我國工業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及新環保法的重點實施領域,鋼鐵行業的環保在這個環保投資大“蛋糕”里必然占有不小的分量。然而,當前鋼鐵行業面臨嚴峻形勢,自身盈利能力遭遇巨大考驗,伴隨一系列更為嚴格的法律、法規和標準的實施,鋼鐵企業如何做好環保這一必答題?環保裝備企業和鋼鐵企業如何一起分享這塊環保投資的大“蛋糕”?業內專家在接受中國冶金報-中國鋼鐵新聞網記者采訪時,進行了深入的分析。
把握機遇 尚缺“拳頭”之勢
對于從事環保產業的企業來說,這8萬億元~10萬億元的環保投資需求帶來了必然的機遇。
以色列可持續智能化工有限公司執行總裁杭慕天告訴中國冶金報-中國鋼鐵新聞網記者:“這是一個雙重機遇。從公司層面來說,這對于推廣研發的創新技術是一個重大的機遇,公司也可以在治污的過程中發展各項業務。從國家層面來說,污染物治理有利于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居民的生活條件能夠得到更大的改善。”
同時,環保產業的投資需求增長和嚴格的環保法律法規也催生了一批環保咨詢企業。例如,唐鋼能源科技分公司、河北華奧節能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在總結河北鋼鐵集團唐鋼公司在節能環保方面好的做法和經驗的基礎上組建成立的節能環保咨詢公司,現已逐步從專業咨詢轉為直接實施一系列節能環保項目。
然而,機遇與挑戰并存,鋼鐵行業中的環保產業還面臨著一系列問題。
據了解,鋼鐵行業現在約有1200臺燒結機,配套脫硫設備的僅有540臺,而這540臺中,有一半都沒有達標。
中國金屬學會專家王維興向中國冶金報-中國鋼鐵新聞網記者表示,燒結機煙氣排放不達標有4個原因:設計不科學、不合理(按理想條件設計,不同的有害氣體含量和不同的溫度,要有不同的設計);施工企業沒有資質或資質不夠(有轉包,為降成本使用劣質原材料等現象);設備運行率很低(白天開,晚上關);有些企業管理維護差,沒有定檢定修制度。“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施工企業沒有資質或資質不夠,造成脫硫設備質量偏差。”王維興還提到,“從事環保產業的企業水平參差不齊,環保產業的科學技術開發經費不足。真正用于環保治理的科學技術本身有好多地方尚不完善,還沒有達到理想狀態。”
目前,環保部要求,煙氣脫除實施綜合治理,其中包括脫除氮氧化物。而現在鋼鐵行業幾乎沒有公認的脫硝合適技術(除活性炭技術),一些工藝不先進、不成熟。
除了上述提到的問題,杭慕天認為,環保產業面臨的主要問題有2個:“一是執法不嚴。目前的環保法律法規約束很多,但執法不嚴使法律法規沒有了意義。政府的執法是非常重要的,要讓不達標的企業想盡辦法去達標。而且環保的監測要天天測、時時測,要讓已經投產的設備真正運轉起來。”
“二是環保設備的可靠性問題。從價格來說,國內的設備比歐洲和美國要便宜很多,甚至只是國外設備價格的1/5和1/10,但其質量和可靠性有比較大的差距,長時間運行情況下故障率較高。設備運行不暢會增加重復投資、修理和升級改造的費用,得不償失。”
對此,王維興表示,雖然環保產業有很大的投資需求,但目前看來,還沒有形成規模經濟,沒有形成“拳頭”之勢。環保產業的確很大,但要想真正做大做強,還需要整合和提升。
降低風險 希望“搭橋過河”
杭慕天認為,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雖然有這樣大的投資需求,但對于環保企業而言,現在是“摸不到的”,體會不到要怎樣落實到具體的企業、行業和技術中。因此,如果能有一個很暢通的渠道,讓政府的投資、社會的投資都能夠接上軌,這對環保企業是非常重要的。
“尤其是對于新技術公司來說,投資單位可能有投資風險的顧慮。希望國家在鼓勵創新和環保的大背景下,對環保行業的企業有看得到、摸得著的促進措施。”杭慕天建議道。
王維興用“搭橋過河”形容解決目前鋼鐵行業環保技術困境的辦法。
他對中國冶金報-中國鋼鐵新聞網記者說:“國家從宏觀上提出了環保的要求,但就像過河一樣,你要給大家搭建過河的橋。國家應該把適用的成熟技術拿出來,指出什么樣的方法能夠達到環保標準,什么技術在國際和國內是適用、經濟和可靠的。”
目前,鋼鐵行業燒結脫硫的技術有50多種,各種方法利弊不一。
“我認為環保產業要加大科學研究的力度和投入,而這種研究不是一個單位和企業能夠承擔的,要由國家出面組成聯合體,組織行業內的專家,通過大學、研究機構、企業和設計單位的合作,推動一些環保關鍵共性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可以推薦一些成熟、先進、可靠的環保技術供大家參考,而不是讓企業到市場上去挑。尤其對于小企業,沒有這個能力。”
此外,針對環保設施質量和可靠性的問題。王維興認為,環保產業要進行重新整合。目前企業兩極分化很嚴重,國家要從通過對環保設備企業的資質進行確認來把關。
第三方治理 說易行難
對于第三方治理,各方表達了不同的觀點。
杭慕天認為,第三方治理是一個很好的解決環保問題的方法。“一般來說,企業的經營思路主要集中于主業中,不愿意花很大的精力在污染的治理上面,而第三方治理就解決了業主這方面的問題。而且,新環保法出臺后,企業不治理環境就要犯法,迫使企業有了積極性。第三方治理使企業更容易啟動他們自己的污染治理項目,因為不用付出自己太多的人力、物力去建設污染治理的系統,第三方都會替他做。而且企業的投入和運行費用也會相對較少。”
第三方運作這種模式在節能領域已經得到了成功的應用。據唐鋼能源科技分公司、河北華奧節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蘇福源介紹,該公司承建的一套60兆瓦的超高壓發電機組,投資約2億元。該項目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不需要業主企業考慮技術和人員問題。建設完成之后,唐鋼能源科技分公司將為其運營3年~4年,并對業主企業的人員進行培訓,使其最終掌握使用技術和管理方法。
節能因為有直接收益,通過合同能源管理這種第三方模式,推進起來比較容易。然而,環保在很多情況下是很難有直接收益的,如何保證第三方治理企業的盈利,成為推進這一模式的主要難點。王維興就認為:“第三方治理不現實,在環保領域很難,幾乎做不到。其主要原因是環保工作沒有直接效益。2014年大中型鋼鐵企業的銷售利潤率只有0.85%,而環保是要投錢的,不是產生利潤的方面。如果沒有效益的顯現,第三方治理的這種模式很難發展起來,因為利益收不回來。因此,還要靠鋼鐵企業自己動手做環保。”
環保社會融資 “死扣”待解
陳吉寧提出,要“發展綠色金融,現在環保產業融資成本過高,環保產業很多部分不是暴利行業,是長期穩定的回報,所以要帶動一些有良心的資本、有社會責任感的資本進入到這個市場,要形成一個更好的融資模式的設計”。
杭慕天認為,環保產業的社會融資需要政府來解“扣”。“環保產業需要出效益。現在鋼鐵行業處于低谷期,資金狀況堪憂,企業盈利困難,環保投資面臨很大的壓力。如果環保產業不出效益,資金的趨利性導致社會資金很難投入到環保產業中,因為沒有任何社會資金希望自己的投入打水漂。因此,鋼鐵企業環保和社會資金的連接就出現了一個‘死扣’。而解這個‘死扣’的應當就是政府,政府通過引導社會資金投入到可見效益的環保產業中,從而解開這個環保的‘死扣’。”
蘇福源認為,節能環保產業的融資應該是多元化的。“可以由業主方來貸款啟動項目;也可以找一個項目的社會投資方,投資方占有項目的股權,就是股權融資;還可以從政府和銀行得到政策和資金。無錫市吉河特鋼有限公司www.cdmyr.com電話:15852830970主營:310s不銹鋼板|310s卷板|310s角鋼|310s圓鋼|310s不銹鋼棒|310s不銹鋼卷板|310s不銹鋼無縫管|310s不銹鋼焊條